“关爱患者,共同抗癌”---内蒙古抗癌协会世界癌症日科普宣传活动正式启动
作者:
王丽君
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1月25日,由内蒙古抗癌协会主办的主题为“关爱患者,共同抗癌”的世界癌症日科普宣传活动在包头市肿瘤医院启动。会上,内蒙古抗癌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包头市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巴彩霞教授带领专家团队举行启动仪式,并带领所有医护人员庄严的宣誓,共同承诺致力于加强癌症控制和规范化诊疗,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癌症患者生存质量。

启动仪式
当天的活动开始之前,医护人员纷纷在世界癌症日宣传墙上签名留影。包头市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李晓凤给到场的患者及家属进行了肺癌的专题讲座,会议还特别邀请全市权威肿瘤防治专家到场,为患者答疑解惑。
今年是第20个世界癌症日。世界癌症日设立的目的就是号召在全世界范围内同步开展肿瘤防治宣传活动,倡导国际合作,加强癌症研究、预防及治疗等领域的进展,提高癌症早诊水平。巴彩霞教授表示,内蒙古抗癌协会成立18年来快速的发展壮大,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18年,一共成立了包括甲状腺癌、肿瘤姑息治疗、精准医学与肿瘤MDT等在内的8个专业委员会及化疗、乳腺两个青年委员会,内蒙古抗癌协会积极开展工作,推动和促进了内蒙古地区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带动了一批人才的成长。同时,内蒙古抗癌协会将协会的行业资源、专家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在全区范围内探索“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的癌症防控新模式。

庄严宣誓

宣传墙签名留影
巴彩霞教授介绍,多年来内蒙古抗癌协会经常深入基层农村牧区,为老百姓做一些通俗易懂的科普宣传,并从衣食住行各方面传递预防癌症的知识,还组织专家到基层进行公益性的帮扶义诊,“以前老百姓都是谈癌色变,现在通过我们的工作,让他们对癌症有个正确理性的认识,现在整体的观念有了很大改变。”巴彩霞教授认为,癌症防控需要构建预防、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等全方位一体化体系,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形成广泛的合作,资源共享,为构建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无癌世界”作出应有贡献。
当天,很多患者和家属参加了活动,并就各自关心的问题当面向与会专家提问、咨询,专家对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予以详细解答。53岁的乳腺癌患者吴女士患病7个月了,她表示已经多次参与这样的宣教活动了。“刚开始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也很害怕,但是入院以后医生给我们做了很多宣讲,让我们对癌症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了解到乳腺癌的治愈率很高,现在我积极配合治疗,有信心自己能战胜疾病,恢复健康。”吴女士告诉记者,她目前已经化疗了9个疗程,包头市肿瘤医院的医生就像家人一样陪着自己,有时候一些指标有变化,医生也会详细地讲解变化的原因,让她很安心,“医生很负责任,每天都给每个患者查房,把病情给患者解释一遍,还要给大家进行心理安抚,让我们的信心更足了。”
链接:肺癌要早诊早治
在当天的活动中,肿瘤内科主任李晓凤做了题为《肺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的科普讲座,从肺癌的认识、筛查、治疗和康复四个方面给患者和家属进行了解读。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每年死亡人数140万,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8%,预计到2025年,我国每年的新发肺癌患者将超过100万,目前我国肺癌早期诊断率很低,约75%的患者在诊断时已属晚期,5年生存率约为15.6%。她表示,早期肺癌表现为肺部结节,而目前的诊疗水平很难对大多数肺结节作出及时准确的诊断,这不但与缺乏筛查有关,更与缺乏科学鉴别肺结节的方法有关,致使诊断延后,丧失最佳治疗机会,因此要提高肺癌患者的长期存活率,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肺结节早诊早治共识,建立科学的早期肺癌筛选技术模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讲座中,李晓凤主任对于防治肺癌提出了很多建议:
戒烟;吸烟是肺癌发病的主要因素,肺癌患者中,80%的男性和70%的女性为吸烟者,17%的患者是被动吸烟者,研究显示,戒烟5—10年后肺癌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所以及早戒烟是预防肺癌的有效手段。
重视筛查;肺癌的治疗效果和发现肺癌的分期是密切相关的,初期肺癌患者,手术治疗以后5年生存率达70%,而晚期丧失手术机会的患者来说,5年生存率为5%,所以要注重筛查,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康复治疗;好心情对于癌细胞有很好的杀伤力,要增加信心,配合医生减少杀灭癌细胞。
要定期复查;目前癌症的治疗手段日新月异,肺癌会像其他慢性病一样,可能每天吃药就能控制得很好,但是毕竟癌症有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所以要康复以后依然要定要复查。
饮食多样化,营养均衡;有些患者认为营养的饮食会让癌细胞得到滋养,其实不然,因为恶性肿瘤对人体的消耗特别大,所以更需要营养均衡,多进食高蛋白的食物,避免腌制食品等致癌物。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对于癌症患者不建议太剧烈的运动,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体质稍微好一些的患者可以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