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血管多发斑块,介入医生从肱动脉穿刺逆行完成肝转移肿瘤的灌注栓塞治疗

作者:

     近日,包头市肿瘤医院为一名腹主动脉、双侧髂动脉多发斑块的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成功实施了经肱动脉穿刺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通常情况下,肝癌的化疗栓塞介入治疗应从下肢股动脉穿刺,经肱动脉穿刺尚为该院首例。
     原来,一年半前67岁的向大爷做了直肠癌手术。一个月前,向大爷在包头市肿瘤医院复查时,发现肝上有2个约3厘米大小的转移病灶。
     转移病灶必须予以及时处理。对于多发肝转移病灶不具备外科手术切除指征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为首先治疗方案。于是,包头市肿瘤医院肿瘤介入科主任、主任医师钱海龙率团队成员准备为向大爷实施灌注栓塞治疗。
     做肝脏血管的灌注栓塞治疗,需从股动脉穿刺,置入导丝,再通过导丝将导管送到肝动脉,打入药物,让化疗药物精准地作用于肿瘤病灶处,杀死肿瘤细胞,再找到为肿瘤供血的分支血管,通过药物进行“栓塞”,将其阻断,使之不能继续为肿瘤提供“营养”,“双管”齐下杀灭肝脏上的转移病灶。
     “当时我用硬针穿刺股动脉后,回血特别好,肯定是穿刺成功了,可却无论如何都不能置入导丝。双侧股动脉都不行。”向大爷的管床大夫、包头市肿瘤医院肿瘤介入科主治医师温翔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穿刺成功却无法置入导丝建立介入治疗的通道,多因两种情况所致:血管畸形或动脉斑块。
     钱海龙主任当即叫停手术,让向大爷补查CTA,即CT血管造影,以明确血管内的血流情况。
     果然,CTA检查结果显示:向大爷腹主动脉和双侧髂动脉均有多发斑块。
     面对这种情况,显然无法行股动脉穿刺治疗,否则一旦将斑块被导丝捅掉使其脱落,便会顺着血流“行走”,指不定会堵住哪根重要血管,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此外,因血管里有多发斑块,导线置入时还可能损伤血管,在斑块区域形成溃疡、夹层,甚至捅漏血管。
     无法行股动脉穿刺,不能按照正常通路做介入治疗,而患者的病情又不容耽搁,怎么办?
     钱海龙主任综合评患者的血管情况后,决定改变传统通道从肱动脉穿刺为患者做治疗。
     从肱动脉穿刺面临诸多困难,主要是没有适合肱动脉穿刺治疗的特定材料,包括血管穿刺鞘、肝导管等。 
     血管穿刺鞘是从皮肤到血管建立一条基本通路,使导管、导丝能进入血管到达病变部位的装置。“我们充分进行了评估,肱动脉血管直径为5毫米,可以用从股动脉穿刺的5F鞘组(直径小于3毫米),但是,做肝脏介入治疗的特定肝管,其角度和方向都是按照从股动脉穿刺,从上而上根据人体解剖学的血管结构设计的,可以很顺利地找肝动脉,‘钩住一拧’就进到肝动脉中;而肱动脉位于上肢,穿刺后从上而下逆行走,路径与导管的设计完全相反,操作比较困难。”温翔解释说。
     在以往的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钱海龙主任团队从未遇到过股动脉无法穿刺置管的情况,但是考虑到向大爷的情况,经过认真评估后,还是迎难而上开展了医院首例经肱动脉穿刺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术中,由温翔医生穿刺置入导丝建立介入治疗的通道,钱海龙主任和祁辅亮主治医师克服困难反向操作,找到腹腔干,将肝管送入肝动脉,实施灌注栓塞治疗。
     “手术非常成功,当时栓塞的碘油沉积很满意,再过20多天患者来复查时就能看到治疗效果了。”温翔说。  
     钱海龙主任表示,此例手术虽然是经肱动脉的反向操作,对患者来说获益却是极大的,除了顺利实施灌注栓塞治疗,扼制肝脏转移病灶的进展和对患者生命的威胁外,从肱动脉穿刺本身也有一定益处:
     腿是人体的着力点,加之股动脉较粗,治疗后患者站立时随着血流压力增高穿刺点出血风险较大。因此,常规股动脉穿刺需卧床24小时,对于向大爷这样转移性病灶、肝动脉留置管泵药化疗后栓塞的患者需卧床48小时,留管泵药期间髋关节活动可能导致导管打折甚至折断,因此不能活动,治疗体验较差;肱动脉穿刺却不存在这些问题。肱动脉位于上肢,治疗后只要将穿刺点固定好,患者的行动就不受影响,出血风险小,即便出血止血也易操作,尤其是对于像向先生这样的肝转移患者,在留管、泵药,包括栓塞的整体治疗过程中,舒适性都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