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老人患肺癌求治无望,肿瘤医院专家迎难而上

作者:

    “老人已经80岁了,肺部肿瘤和积水导致肺功能很差,多方求医治疗无望……”
 
    “我们也知道母亲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不好危险很大,但是我们做子女的,一定要尽心尽力。“
    “我们相信医生,您放心用药。”…….不久前,一场与患者家属的谈话在包头市肿瘤医院肿瘤姑息治疗科办公室进行。
    这是一位80岁肺癌患者,老人被肿瘤折磨得已经奄奄一息。最终,包头市肿瘤医院肿瘤姑息治疗科主任王丽萍决定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为老人赢得生的希望。
急救车转来一位生命垂危患者
    今年80岁的张大娘(化名),从4月份开始,出现胸憋、气短症状,在包头一家医院检查后发现肺肿瘤、胸水,先后做了气管镜、胸腔镜,明确了肺癌诊断,在医院多次放胸水后症状未见好转。因为张大娘年事已高、身体差,医生一直没有用抗肿瘤药,张大娘的病越来越重,几经抢救后转到另一家医院继续治疗。转院后,张大娘又经历了多次抽胸水治疗,并做了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有肺癌的罕见靶点BRAF基因突变。但由于担心患者身体差不能承受药物不良反应,医生仍然没有用药,病情继续加重。
    5月底,张大娘因呼吸衰竭再次抢救后,120急诊转院到包头市肿瘤医院肿瘤姑息治疗科。到医院后,张大娘已经意识恍惚,高枕卧位下,严重呼吸困难。包头市肿瘤医院肿瘤姑息治疗科主任王丽萍接诊张大娘之后,安排为张大娘做常规治疗,同时王丽萍和团队医生做了病情分析,在和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冒险为张大娘用靶向药。服药后当晚,张大娘的呼吸就有变均匀的迹象,但第二天发生高热寒战,这是药物常见副作用,通过积极处理并调整药物用法和剂量,张大娘的药物反应渐渐控制,呼吸困难越来越减轻。
    慢慢地,张大娘试着在家人的搀扶下能下地站立、迈步,逐渐可以自己上卫生间。王丽萍凭着高超的医术和多年的临床经验,在患者家属的完全信任和支持下,大胆为患者用药,只用了16天,将张大娘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目前,张大娘已出院,完全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持续服药不再有发热和其他明显不良反应。
为肿瘤患者打开新的生命之窗
   “类似这样冒着巨大风险和上帝抢人的事情,每年都会有,大部分是成功的,也遇到有失败的。”王丽萍介绍。
    据了解,刚接诊张大娘的时候,王丽萍就对老人的病情进行认真评估,意识到这项挑战可不简单。随即她组织团队在科内进行了疑难病例讨论。张大娘的肺癌属于有靶点的,即肿瘤可以通过靶向治疗起效。
    但对于高龄晚期患者而言,由于身体器官功能明显下降,用药的风险将成倍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张大娘历经两家医院都没有用药的原因。而且,张大娘已经因呼吸衰竭多次抢救,情况更加棘手。对医生的综合治疗水平、用药后护理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让王丽萍治疗团队陷入了“两难”的纠结:一边是用药风险带来的巨大压力,另一边则是老人即消逝的生命和家属期盼的眼神以及对医生无条件的信任。
    住院期间,张大娘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坚持每日按医嘱吃药按时锻炼。家属也向医生团队表示:您放手治,什么结果都不怨您。
    王丽萍经过反复评估和慎重考虑,毅然决定为老人进行肺癌靶向治疗。毕竟,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了。随后,王丽萍带领团队为老人制定了详细的用药计划及护理、康复方案。
    靶向治疗,是指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的治疗方式(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性地选择致癌位点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又被称为“生物导弹”。靶向药也有比较明显的毒副反应,如果用不好也有很大的风险,尤其在患者身体条件特别差的时候。
   “我经常会为了挽救患者生命迫不得已做‘出格的事’。”王丽萍这样调侃自己这次的冒险救治。“张大娘用的是靶向药,风险相对还不是很高,之前,我还多次冒险用细胞毒药物挽回患者生命,确实是心血耗尽、胆战心惊,但是无怨无悔,拼一把才能让生命没有遗憾。”王丽萍感慨道,“病人、家属、医生是一体的,共同发力才有奇迹。所以最应该感谢的是理解我、信任我、支持我的家属!“
   王丽萍用药虽然大胆但是准确,这都得益于她多年的临床经验和高超的医术。
   “病人的病情各不相同,治病救人的时候,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抓住关键时机大胆用药,如果一味的‘循规蹈矩’,可能很多人就错失了生的机会,但是这中间需要患者家属的充分理解和配合。”
   出院后不久,张大娘的子女就给王丽萍发了张大娘在家休闲的视频。
   看着张大娘和村友们坐在地上打扑克开心大笑的样子,王丽萍发了朋友圈感慨:“从生命垂危到‘铿锵老人’,感叹生命的奇迹,也感谢家属对我的信任和支持。“